定义
凡以散结消痈、解毒排脓、生肌敛疮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痈疽疮疡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痈疡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坚者削之”等为其立法依据。
痈疡者,有七情郁滞化火,或恣食辛热而化生湿热,或外感六淫邪气侵入腠理经脉,或机体虚寒、痰浊壅阻等发病因素的不同,其主要病机是热毒或阴寒之邪凝滞,营卫失调,气血郁滞,经络阻塞,肉腐血败而变生痈疡。正如《灵枢·痈疽》所谓:“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治法
通常以生于体内脏腑之痈,称为内痈(脏腑痈),至于内痈之治,则重在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总以散结消肿、逐瘀排脓为基本治疗大法;生于躯干、四肢等体表的痈疡,称为外痈(体表痈疮),体表痈疡的内治法,每每依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初起、成脓、溃后)而分别采用消、托、补三法。
- 消法,多用于痈疡初期,脓未成之时,通过散邪解毒、疏利气血的方法,以制止成脓,消散痈肿,正如《疡科纲要》之谓:“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
- 托法,《外科启玄》有谓:“托者,起也,上也。”多用于痈疡中期,邪盛毒深而正气不足,疮毒内陷,脓成难溃之证,用之扶助正气、托毒外出、软坚透脓。
- 补法,即《外科启玄》所谓:“言补者,治虚之法也。”适用于疮疡后期,正气亏虚,疮口经久不敛者,用之补益正气、生肌敛疮。
分类
痈疡之治多以散结消痈、托里透脓、补虚敛疮为法。因此本类方剂相应分为散结消痈剂、托里透脓剂、补虚敛疮剂三类。
- 散结消痈剂,适用于痈疽疮疡等。代表方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阳和汤、苇茎汤、大黄牡丹汤等。
- 托里透脓剂,适用于疮痈邪盛毒深而气血亏虚,虽脓已成,但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透,正虚邪陷,脓成难溃之证。代表方如透脓散。
- 补虚敛疮剂,适用于痈疡溃后,毒邪虽去,但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久不生肌收口之证。代表方如内补黄芪汤。
注意事项
应用本类方剂,首先当辨别病证的阴阳表里虚实。痈疡脓已成,不宜固执内消一法,应促其速溃,不致疮毒内攻。若毒邪炽盛,则须侧重清热解毒以增祛邪之力;若脓成难溃,又应配透脓溃坚之品。痈疡后期,疮疡虽溃,毒邪未尽时,切勿过早应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