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分类
燥证分外燥和内燥两类。
- 凡感受秋令燥邪所致的凉燥或温燥,均属外燥证。《通俗伤寒论》云:“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病多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 内燥是由于津液亏耗、脏腑失润所致,常累及肺、胃、肾、大肠等脏腑,上燥多病在肺,中燥多涉及胃,下燥多病在肾与大肠。
治则
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治疗燥证当以濡润为法。
- 外燥宜轻宣祛邪外达,凉燥治以辛苦温润,温燥治以辛凉甘润;
- 内燥宜滋养濡润复津,治以甘凉濡润。故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和滋润内燥剂两类。
注意
治燥剂多由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易于助湿碍气而影响脾胃运化,故素体多湿、脾虚便溏、气滞痰盛者均当慎用。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故运用治燥剂有时尚需配伍清热泻火或益气生津之品,不宜配伍辛香耗津或苦寒化燥之品,以免重伤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