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诱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是为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而设。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外感六淫初起,若及时运用解表剂治疗,使邪从外解,则能早期治愈,防止传变。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表寒者,当辛温解表;表热者,当辛凉解表;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以扶正祛邪。因而解表方剂相应地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另外,解表剂是针对六淫外邪袭表的病变而设,故疏散外风、轻宣外燥、祛风胜湿等类型的部分方剂,亦属解表剂范畴。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遭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则不宜使用。

辛温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因寒邪束表,每致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桂枝、川芎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桔梗等。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香苏散。

辛凉解表剂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常以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温邪袭人,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搏结气血、蕴而成毒、且多夹有秽浊之气等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每致肺气失宣,故此类方剂多配伍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及宣降肺气的桔梗、杏仁等。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扶正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表证而兼正气虚弱者。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气虚或阳虚者外感风寒,若单纯发汗解表,不仅使已虚之阳气再随汗泄而更虚,且因正虚不能抗邪外出而致邪恋不解。恰当的治法是扶正祛邪,双管齐下,使正旺邪除。故本类方剂每由辛温解表的麻黄、羌活、防风、苏叶等与益气助阳的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等构成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方剂,代表方如败毒散、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素体阴血不足而感受外邪,治疗不能专事发表,因阴血亏虚,汗源不充,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若强行发汗,更耗阴血,甚至造成汗多亡阴的不良后果。因此,此类方剂常由辛而微温或辛凉的解表药如葱白、豆豉、薄荷、葛根等,与滋阴养血的玉竹、生地等组成滋阴解表,养血解表方剂,代表方如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常用解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