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因而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下法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寒下剂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实热积滞于肠胃,易致气机升降阻滞,甚则导致气滞血瘀,故常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桃仁、丹皮等。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温下剂

  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故常用泻下药大黄、巴豆等与温里药附子、干姜、细辛等配伍,变寒下药为温下之用,以达温散寒结、通下里实之功。若寒积兼有脾气不足者,宜适当配伍补气之品如人参、甘草等。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润下剂

  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或大便秘结,小便清长,面色青白,腰膝酸软,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前者属肠胃燥热之“热秘”,常用润下药如麻子仁、杏仁、郁李仁之类,适当配伍寒下药如大黄、芒硝以及滋阴养血药如白芍、当归等组成方剂。后者为肾气虚弱之“虚秘”,常用温肾益精、养血润肠药如肉苁蓉、牛膝、当归之类为主,配伍升清降浊之品如升麻、枳壳、泽泻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麻子仁丸、济川煎。

 逐水剂

  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常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症。此时非一般淡渗利湿治法所能胜任,只宜峻下逐水,使体内积水通过大小便排出,以达消除积水肿胀之目的,常用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等峻下逐水药为主组成方剂。因此类药物药力峻猛,有一定的毒性,故常须配伍养胃扶正之品如大枣等。代表方如十枣汤。

 攻补兼施剂

  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常以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 为主要表现。若不攻里则里实不去,只下则正气更伤;不补则正虚难复,纯补则里实愈坚。故惟有攻补兼施,邪正兼顾,方可两全。常用大黄、芒硝等攻下药与人参、当归、生地、玄参、麦冬等补益药配伍组成方剂。代表方如黄龙汤。

常用泻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