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由于病证上痰、咳、喘三者每多兼杂,病机上常相互影响,咳喘者多夹咯痰;痰浊壅盛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易致咳喘加剧。另一方面,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常具化痰之功,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类加以介绍。
化痰药味多苦、辛,苦可泄、燥,辛能散、行。其中性温而燥者,可温化寒痰,燥化湿痰;性偏寒凉者,能清化热痰;兼味甘质润者,能润燥化痰;兼味咸者,可化痰软坚散结。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散结消肿功效。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药性有寒热之分,苦味居多,亦兼辛、甘之味,分别具有降气、宣肺、润肺、泻肺、化痰、敛肺等作用。
痰,常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或劳倦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凝聚而成。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往往随气运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故元代王珪云:“痰为百病之母”、“百病皆由痰作祟”。化痰药主治各种痰证: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头痛、眩晕;痰扰心神之失眠多梦;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肺司呼吸,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凡外感六淫,或内伤气火、痰湿等,均可伤及肺脏,异致宣发、肃降失常,发为咳嗽喘息。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咳嗽喘息之证。
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根据不同病证,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又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喘,故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常配伍同用。再则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使用化痰药除分清寒痰、湿痰、热痰、燥痰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还应根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绝生痰之机。又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顺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以加强化痰之功。此外,痰证表现多样,临床常根据病因、病机、病证不同,分别配伍温里散寒、清热、滋阴降火、平肝息风、安神、开窍之品。由于痰浊阻肺是异致或加重咳喘的主要原因,根据刘河间提出的“治咳嗽者,治痰为先”的原则,在选用化痰药治疗咳喘时,若因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如肺阴虚,须配养阴润肺药;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者,常与补肾益肺、纳气平喘药配伍。咳喘伴咳血者,还应配伍相应的止血药。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喘咳不已或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强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三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化痰止咳平喘药一般具有祛痰、镇咳、平喘、抑菌、抗病毒、消炎、利尿等作用,部分药物还有镇静、镇痛、抗痉厥、改善血液循环、免疫调节作用。
温化寒痰药
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部分药物外用又能消肿止痛。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寒痰、湿痰所致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临床运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药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目的。
温燥性质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
清化热痰药
本节药物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化痰,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清化热痰药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若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痰热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均可以清化热痰药治之。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润燥化痰的目的。
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寒痰与湿痰证不宜使用。
止咳平喘药
本类药物多归肺经,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寒或温。因辛散之性可宣肺散邪而止咳喘;苦泄之性可泄降上逆之肺气,或因其性寒,泻肺降火,或泄肺中水气及痰饮以平喘止咳;甘润之性可润肺燥止咳嗽;个别药物味涩而收敛肺气以定喘,故本类药物通过宣肺、降肺、泻肺、润肺、敛肺及化痰等不同作用,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其中有的药物偏于止咳,有的偏于平喘,或兼而有之。本类药物主治咳嗽喘息。部分止咳平喘药物兼有润肠通便、利水消肿、清利湿热、解痉止痛等功效,亦可用治肠燥便秘、水肿、胸腹积水、湿热黄疸,心腹疼痛、癫痫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