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以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入血分,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本类药物以归心、肝、脾经为主,尤以归心、肝二经者为多。止血药均具有止血作用, 因其药性有寒、温、散、敛之异,故本章药物的功效分别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别。根据止血药的药性和功效不同,本类药物也相应地分为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四类。

止血药主要用治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以及外伤出血等体内外各种出血病证。

由于出血之证,其病因不同,病情有异,部位有别,因此在使用止血药时,应根据出血证的病因病机和出血部位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止血药,并做必要的配伍,使药证相符,标本兼顾。如血热妄行之出血者,宜选用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阴虚火旺、阴虚阳亢之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之药;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者,宜选用化瘀止血药;虚寒性出血,宜选用温经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药。根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之论,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止血不留瘀”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则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根据前人的用药经验,止血药多炒炭用。一般而言,炒炭后其味变苦、涩,可增强止血之效,但并非所有的止血药均宜炒炭用,有些止血药炒炭后,止血作用反而降低,故扔以生品或鲜用为佳。因此,止血药是否炒炭用,应视具体药物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总以提高止血的疗效为原则。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止血药的止血作用机制广泛,能促进凝血因子生成,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和活力,抑制抗凝血酶活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增强血小板的功能;收缩局部血管或改善血管功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的生成,抑制纤溶;通过物理因素促进止血等。其中,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溶是其主要机制。部分药物尚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镇痛、调节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凉血止血药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入血分,能止血兼清血热,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

本类药物以止血为主要功效,虽有凉血之功,但清热作用并不强,故在治疗血热出血病证时,常需与清热凉血药同用。若治血热夹瘀之出血,当配化瘀止血药,或配伍少量的活血化瘀药。

本类药物均为寒凉之品,原则上不宜用于虚寒性出血。又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故不宜过量久服。

化瘀止血药

本类药物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病证。若随证配伍,也可用于其他各种出血证。此外,部分药物尚能消肿、止痛,还可用治跌打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经闭等病证。

本类药物具行散之性,对于出血而无瘀者及孕妇宜慎用。

收敛止血药

本类药物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黏,故能收敛止血。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证而无瘀滞者。

因其性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故临证每多与化瘀止血药或活血化瘀药同用。对于出血有瘀或出血初期邪实者,当慎用之。

温经止血药

本类药物性属温热,善于温里散寒,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具有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

应用时,若属脾不统血者,应配益气健脾药;属肝肾亏虚、冲脉不固者,宜配益肾暖宫补摄之品。

因其性温热,故血热妄行之出血证不宜使用。

常用止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