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故一般具有甘味。各类补虚药的药性和归经等性能,互有差异。
补虚药具有补虚扶弱功效,可以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症。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此外,有的药物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及收涩等作用,故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根据补虚药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使用补虚药,首先应因证选药,必须根据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的证候不同,选择相应的对证药物。一般来说,气虚证主要选用补气药,阳虚证主要选用补阳药,血虚证主要选用补血药,阴虚证主要选用补阴药。其次,应考虑到人体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故临床治疗时常需将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补虚药配伍使用。如气虚可发展为阳虚,阳虚者其气必虚,故补气药常与补阳药同用。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气虚生化无力,可致血虚;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无所依,血虚亦可异致气虚,故补气药常与补血药同用。气能生津,津能载气,气虚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津液大量亏耗,亦可异致气随津脱。热病不仅容易伤阴,而且“壮火食气”,以致气阴两虚,故补气药亦常与补阴药同用。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亦属于阴的范畴;失血血虚可异致阴虚,阴津大量耗损又可异致津枯血燥,血虚与阴亏并呈之证颇为常见,故补血药常与补阴药同用。阴阳互根互用,无阴则阳无由生,无阳则阴无由长,故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情况,以致最后形成阴阳两虚的证候,则需要滋阴药与补阳药同用。
补虚药在临床上除用于虚证以补虚扶弱外,还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以扶正祛邪,或与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配伍应用以保护正气,顾护其虚。使用补虚药还应注意:
- 一要防止不当补而误补。若邪实而正不虚者,误用补虚药有“误补益疾”之弊。补虚药是以补虚扶弱为主要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于以其偏性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如不恰当地依赖补虚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则可能会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异致新的病理变化。
- 二要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如不分气血,不别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盲目使用补虚药,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而且还有可能异致不良后果。如阴虚有热者误用温热的补阳药,会助热伤阴;阳虚有寒者误用寒凉的补阴药,会助寒伤阳。
- 三是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使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
- 四是应注意补而兼行,使补而不滞。部分补虚药药性滋腻,不易消化,过用或用于脾运不健者可能妨碍脾胃运化功能,应掌握好用药分寸,或适当配伍健脾消食药顾护脾胃。
- 五是补虚药如作汤剂,一般宜文火久煎,使药味尽出。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便于保存、服用,并可增效的剂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虚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产生扶正祛邪的作用。在物质代谢方面,补虚药能促进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调节脂质代谢,降血糖。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改善虚证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减退。本类药还有延缓衰老、抗氧化、强心、升压、抗休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促进和改善造血功能、改善消化功能、抗应激及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
补气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以补气为主要功效,能补益脏气以纠正脏气的虚衰。补气又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等具体功效。因此,补气药的主治有:脾气虚证,症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一身虚浮,甚或脏器下垂,血失统摄,舌淡,脉缓或弱等;肺气虚证,症见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声低懒言,咳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舌淡,脉弱等;心气虚证,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脉虚等;肾气虚证,症见腰膝酸软,尿频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或男子遗精早泄,或女子月经淋沥不尽、带下清稀量多,甚或短气虚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汗出等;元气藏于肾,赖三焦而通达全身,周身脏腑器官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之气的产生有赖元气的资助,故元气虚之轻者,常表现为某些脏气虚,若元气虚极欲脱者,可见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目开口合,全身瘫软,神识朦胧,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此外,某些药物分别兼有养阴、生津、养血等不同功效,还可用治阴虚津亏证或血虚证,尤宜于气阴(津)两伤或气血俱虚之证。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各种气虚证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补益脾气之品用于脾虚食滞证,还常与消食药同用,以消除消化功能减弱而停滞的宿食;用于脾虚湿滞证,多配伍化湿、燥湿或利水渗湿的药物,以消除脾虚不运而停滞的水湿;用于脾虚中气下陷证,多配伍能升阳的药物,以升举下陷的清阳之气;用于脾虚久泻证,还常与涩肠止泻药同用;用于脾不统血证,则常与止血药同用;补肺气之品用于肺虚喘咳有痰之证,多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用于脾肺气虚自汗证,多配伍能固表止汗的药物;用于心气不足,心神不安证,多配伍宁心安神的药物;若气虚兼见阳虚里寒、血虚或阴虚证者,又需分别与补阳药、温里药、补血药或补阴药同用。补气药用于扶正祛邪时,还需分别与解表药、清热药或泻下药等同用。
部分补气药味甘壅中,碍气助湿,故对湿盛中满者应慎用,必要时应辅以理气除湿之药。
补阳药
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药性多温热,主入肾经。以补肾阳为主要作用,肾阳之虚得补,其他脏腑得以温煦,从而消除或改善全身阳虚诸证。主要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或阳虚水泛之水肿;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肾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
使用本类药物,若以其助心阳、温脾阳,多配伍温里祛寒药;若兼见气虚,多配伍补脾益肺之品;精血亏虚者,多与养阴补血益精药配伍,使“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补阳药性多燥烈,易助火伤阴,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补血药
本类药物大多甘温质润,主入心、肝经。具有补血的功效,主治血虚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经愆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等。有的兼能滋养肝肾,也可用治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
使用补血药常配伍补气药,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补血药多滋腻黏滞,故脾虚湿阻,气滞食少者慎用。必要时,可配伍化湿、行气、消食药,以助运化。
补阴药
本类药物药性大多味甘性寒凉质润,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之功,兼能清热,主治阴虚津亏证。补阴包括补肺阴、补胃(脾)阴、补肝阴、补肾阴、补心阴等,分别主治肺阴虚、胃(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证。阴虚证主要表现为:一是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出现皮肤、咽喉、口鼻、眼目干燥或肠燥便秘。二是阴虚生内热,出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发红;或阴虚阳亢,出现头晕目眩。不同脏腑的阴虚证还各有其症状:肺阴虚,可见干咳少痰、咳血或声音嘶哑。胃阴虚,可见口干咽燥、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或干呕呃逆等。脾阴虚大多是脾之气阴两虚,可见食纳减少、食后腹胀、便秘、唇干少津、干呕、呃逆、舌干苔少等。肝阴虚可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肢麻筋挛、爪甲不荣等。肾阴虚可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腰膝酸痛、遗精等。心阴虚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热邪伤阴或阴虚内热证,常与清热药配伍,以利阴液的固护或阴虚内热的消除。用于不同脏腑的阴虚证,还应针对各种阴虚证的不同临床表现,分别配伍止咳化痰、降逆和中、润肠通便、健脾消食、平肝、固精、安神等类药物,以标本兼顾。如阴虚兼血虚或气虚者,又需与补血药或补气药同用。
本类药大多有一定滋腻性,故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