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

经病是指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及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被列为妇科病之首。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前后诸病、经断前后诸证等。

月经病病因病机:月经病多因寒热湿邪侵袭、情志因素、房劳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等引起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间接或直接地损伤冲、任、督、带和胞宫、胞脉、胞络,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功能失调而致。同时,痛经、经行前后诸病等疾病,其所以随月经周期而发,除致病因素外,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气血变化、血海盈亏等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此外,体质因素对月经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月经病的诊断:月经病的诊断多以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为依据,着重月经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症状,运用四诊八纲辨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

临证时还要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注意结合相关检查与有关疾病的鉴别,如月经后期、闭经等与生理性停经(如妊娠)相鉴别;经期延长、月经过多、崩漏等与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等引起的阴道出血相鉴别。并要注意与发生在月经期间的内、外科病证相鉴别,同时要把握月经病与其他病的关系。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 重在治本以调经。治本以调经即运用各种治疗方法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以使月经恢复正常。临证中首先要分清先病和后病。正如萧慎斋在《女科经纶·月经门》按语云:“妇人有先病而致经不调者,有月经不调而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具体采用补肾、宁心、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治法。“经水出诸肾”,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补肾在于益先天之阴精或补益肾气,以填补精血为主,并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阴生阳长,肾气充盛,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用药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宁心在于安神,心神清明,则诸脏腑和谐。用药不宜过用温散之品,以免引动心火,上扰心神。扶脾在于益血之源或统血,以健脾益气或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脾气健运,生化有源,统摄有权,血海充盈,月经可常。用药不宜过用辛温或滋腻之品,以免耗伤脾阴或困阻脾阳。疏肝在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用药不宜过用辛香燥烈之品,以免劫精伤阴,耗损肝血。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当以治血为主,佐以理气。调治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对于先天肾虚的体质因素导致子宫发育不良发生的闭经或崩漏等,治当调养胞宫。
  • 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先;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要。急症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旨在调经。
  • 月经病各种病证,往往相互关联,相互兼病,故治疗要分清偏颇,着重主病。

此外,治疗月经病又要顺应和掌握一些生理性规律。一是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如经期血室正开,阴阳转化,宜和血调气,或引血下行,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阴长为主,宜予调补,毋滥攻;经间期重阴必阳,血充气动,宜促动为主,勿逆其规律;经前期以阳长为主,气血充盈,宜阴中求阳,但毋滥补。二是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绝经后或老年期重治脾,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总之,月经病病证寒热虚实错杂,临证治疗月经病应全面掌握其治疗原则和治法,并顺应和掌握一些规律,灵活应用。对于经期、周期、经量均严重失调的崩漏、闭经者,又当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才能获得调经最佳疗效。此外,适寒温、调情志、慎劳逸、禁房事、保清洁的月经期护理对防病于未然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