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病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产后7日内,称为“新产后”。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产后自汗盗汗、产后大便难、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乳汁异常(缺乳、乳汁自出)及产后情志异常等。古代医家对产后常见病和危重症概括为“三病”“三冲”“三急”。《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论述了亡血伤津所致的“新产三病”。《张氏医通·妇人门》云:“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曰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同时指出:“产后诸病,唯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前人所说的产后“三冲”,与西医产科的“羊水栓塞”有相似之处,应为产时危急重症。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 亡血伤津,由于分娩用力、出汗、产创出血,导致阴血暴亡,虚阳浮散,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产后小便淋痛等。
  2. 元气受损,由于产时用力耗气,或产程过长、耗气更甚,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或产后操劳过早,导致气虚失摄,冲任不固,易致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自汗、产后小便不通、产后乳汁自出等。
  3. 瘀血内阻,分娩创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离经成瘀;产后百脉空虚,起居不慎,寒热入侵,寒凝血瘀或热灼成瘀;元气亏虚,运血无力,血滞成瘀;情志所伤,气机不畅,气滞成瘀;胞衣残留,瘀血内阻,败血为病,易致产后血晕、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产后情志异常等。
  4. 易被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产后元气受损,气血俱伤,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所谓“产后百节空虚”,稍有不慎或调摄失当,便可发生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身痛等。

总之,产后病以“虚”、“瘀”居多,故形成了产后“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

产后病的诊断:在应用四诊采集病史、体征资料,进行八纲、脏腑、气血辨证的基础上,还需根据新产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同时,结合舌、脉证及产妇体质,分娩时情况,必要时配合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景岳全书·妇人规》曰:“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此论颇为中肯,实为产后病辨证论治之要领。产后常用治法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掌握补虚不滞邪、攻邪不伤正的原则,勿犯虚虚实实之戒。选方用药,必须兼顾气血。行气勿过于耗散,化瘀勿过于攻逐;寒证不宜过用温燥,热证不宜过用寒凉;解表不过于发汗,攻里不过于削伐。同时应掌握产后用药“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此外,对产后急危重症,如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等,须及时明确诊断,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

产后病的调护:居室宜寒温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衣着宜温凉合适,厚薄得当,以防受凉或中暑;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容易消化,不宜过食生冷、辛辣、肥腻和煎炒之品;注意劳逸结合,以免耗气伤血;保持心情舒畅,以防情志致病。产后百日内不宜交合,以防房劳所伤,哺乳期注意避孕,保持外阴清洁,以防邪毒滋生和非意愿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