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病

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妊娠病对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堕胎或小产。因此,必须重视妊娠病的防治。

常见的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胎死不下、鬼胎、子肿、子晕、子痫、子满(胎水肿满)、子悬(胎气上逆)、妊娠小便不通、子淋(妊娠小便淋痛)、子嗽(妊娠咳嗽)、难产等。

妊娠病的病因:常见的病因不外外感六淫、情志内伤、房事不节、劳倦过度、跌仆闪挫及素体脏腑功能虚弱、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等。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变化为内因,致病因素为外因,致病因素加之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生理变化,导致妊娠病的发生。妊娠病的发生机制主要为四个方面:其一,素体阴血不足,孕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阴血更虚,若阴虚阳亢,虚阳外浮,甚至气机逆乱,引起妊娠恶阻、子晕、子痫等病。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机升降失调,或情志内伤,致气机阻滞,易形成气滞、湿郁及痰湿内停,而致子肿、子满;若少腹瘀滞,气滞血瘀,冲任不畅,孕卵不能运达胞宫而致异位妊娠。其三,素体脾肾不足,或疲倦过度、房事不节伤及脾肾;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胎失所养,或气虚不能载胎系胎,肾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胎元不固,可致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等。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失司,脾虚血少,胎失所养,致使胎漏、胎萎、胎动不安;脾肾不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导致子肿;孕后母体之血供养胎元生长,脾虚血少,血虚生风化燥致妊娠身痒。

妊娠病的诊断:首先要明确妊娠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如妊娠试验、基础体温、超声等,判断是否妊娠,确定其为何种妊娠。需保胎者慎重选择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病情需要亦择时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并注意与激经、闭经、癥瘕等鉴别。妊娠病的诊断,始终要注意胎元未殒与已殒、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母体的健康状况等情况。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首先分清母病与胎病,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如因母病而致胎不安者,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若因胎不安而致母病者,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为益血之源,理气以通调气机,理血以养血为主或佐以清热,使脾肾健旺,气血和调,本固血充,则胎可安。若胎元不正,胎堕难留,或胎死不下,或孕妇有病不宜继续妊娠者,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

妊娠期选方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如果病情确实需要,亦可适当选用。如妊娠恶阻也可适当选用法半夏等药物;确有瘀阻胎元时,还须在补肾安胎的基础上适当选配活血化瘀药,使瘀祛而胎安。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须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