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生理主要是藏髓、主元神、司知觉运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上会于头,足阳明经、足太阳经、督脉和跷脉等经络通过眼系、颠顶部、风府穴和腮部等部位出入于脑。眼、耳、口、鼻、舌等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五脏之精、六腑之气皆上注于头。其中,“脑为髓之海”,具有藏而不泻的功能特点,属奇恒之腑;“脑为元神之府”,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脑为清阳之府”,主司人的视、听、言、嗅、动等感觉运动。
若髓海不足,元神失养,或痰瘀火扰,脑气不通,神明不清,则发痴呆;气血逆乱,横窜经脉,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则发中风;重阴重阳,神明逆乱,则为癫狂;积痰内伏,经风火触动,痰瘀互结,上蒙清窍,则为痫证;经气壅遏或经脉失养,则为头痛、眩晕。《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系病证大致可分为脑体病(髓减、络阻、窍闭)和脑用病(智能、知觉、运动、情志失常)两类。脑病多以动风、麻木、思维呆滞、神机失用、拘挛、疼痛等为主症。
脑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联系密切,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脑病的病机多与五脏六腑之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有关。因此,本章虽将头痛、眩晕、中风、痴呆、癫狂和痫证等归属脑病,但辨治脑系病证应从五脏之阴阳气血及其升降出入失调等着手,并与其他各章互参。
脑系病证的辨治当分虚实,虚证当以补虚为主,实证当以泻实为主。补虚有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诸法,泻实有息风、化痰、清热、开窍、活血、化瘀、通络诸法,临床上可针对不同病证,辨证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