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即四肢和外在的躯体,与经络相连,具有防御外邪、保护内在脏腑组织的作用,在生理上以通利为顺,在病理上因瘀滞或失养而为病。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络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既是疾病传变的反应系统,抗御外邪的防卫系统,又是运行气血的循环系统,主束骨而利关节的运动系统,同时经络又是躯体各部的联络系统,《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在人体,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沟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网络系统。经络与脏腑、骨骼、筋脉、肌表等有机相连。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邪,闭阻不通,脏腑戕伤,诸病丛生。
肢体经络病证以肢体功能障碍为外在症状表现,以经络失养或闭阻不通及脏腑功能失常为内在病理基础。一般包括不通、不荣两个方面。如因风、寒、湿、热等邪气痹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则发痹证;外邪壅络,阴血亏虚,筋脉失养,则发痉证;精津不足,气血亏耗,肌肉筋脉失养,则发痿证;气血阴精亏虚,或痰瘀壅阻经脉,扰动筋脉,则发颤证;经脉痹阻,腰府失养,则发腰痛。
肢体经络病证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症状表现在肢体,但其病机常涉及多个脏腑,不便归属于某个单一脏腑系统进行讨论,故单列一章。临床应将肢体经络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施治。
肢体经络病证的辨治当分虚实,经脉失养者多虚证,以补虚为主,邪壅经脉者多实证,以祛邪为主。补虚有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诸法,祛邪有疏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化瘀、通络等法,临床上可针对不同病证,辨证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