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其临床特点是局限性肿块,多生于体表,生长缓慢,一般没有自觉症状。关于瘤的名称很多,《灵枢》中有筋瘤、肠瘤、脊瘤、肉瘤等。其中内脏肿瘤,后世文献多归属于癥瘕范畴。生于体表的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分别是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相当于西医学的部分体表良性肿瘤。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的“岩”“喦”“巖”等字义与“癌”相通。《疡科心得集》中将“舌菌”“乳岩”“失荣”“肾岩翻花”称之为外科“四大绝症”。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以治愈,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瘤、岩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病原因较复杂,但可归纳为外因、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为六淫之邪或环境污染,内因为正气不足和七情所伤。其核心病机为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胶合为患。兹将其常见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 六淫之邪:六淫之邪乘虚内侵,或环境污染导致气血凝结,阻滞经络,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邪浊与郁气、瘀血相合为病,留积不散,久之结为瘤、岩。
- 情志郁结:七情所伤,情志抑郁不畅,脏腑气机失于条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滞血瘀长期蕴结不散,可逐渐形成瘤、岩。
- 脏腑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邪气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互相搏结而致形成瘤、岩。
- 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脾胃受损,水湿不化,津液不布,湿蕴日久而成湿毒,或兼受邪火熬灼,凝结成痰,痰浊毒聚而为瘤、岩。
上述病因病机中,瘤主要是邪气偏盛,岩主要是正气不足,即机体抗病力降低。加之邪毒侵袭,日积月累,导致瘤、岩的形成,正如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积聚》所言:“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总之,瘤、岩病因病机的特点是:本虚而标实,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湿热或阴毒结聚为标。
西医学认为,肿瘤是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人体细胞的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增生组织的细胞具有异常的结构和功能,恶性肿瘤生长能力旺盛,与整个身体的代谢不协调,对人体的危害很大。目前尚未能找出恶性肿瘤的单一病因,但多数学者认为,除了各种致癌因素以外,癌症的发病与患者的易感性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
中医外科所涉及的瘤、岩多局限在体表。在早、中期或未溃之前多以实证为主,晚期或瘤、岩溃后则以虚实夹杂或虚证为主,重要的是基于对证候的分析。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如下证型:
- 气郁痰凝证:局部肿块硬韧,可活动,患部皮色不变,无疼痛;可伴有胸闷,胁胀,纳差,精神抑郁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
- 寒痰凝结证:局部肿块木硬,表面光滑,肿块活动度较差,患部皮肤色白,无痛,肤温不高;可伴周身倦怠,胸闷不舒,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滑。
- 气滞血瘀证:肿块坚硬,表面高低不平,推之不动;疼痛症状可有胀痛、灼痛、刺痛、割痛等不同,缓剧可有差异,但其主要痛位固定不移;舌质暗褐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紧或涩。
- 毒热蕴结证:肿块增大,疼痛,皮肤色红,肤温较高,或肿块溃烂,状如翻花,时流紫褐色血水,痛如火燎,分泌物恶臭;可伴发热,心烦,口干或苦,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苔黄,脉滑数。
- 正虚邪实证:多见于岩的晚期。肿块增大、增多,邻近或远处转移,或岩肿溃烂,渗流腐臭血水,疮面灰暗,高低不平,久不收口;伴全身消瘦,神倦无力,低热,面色萎黄无华,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或溏;舌质淡,苔薄或少苔、无苔,脉细涩无力。
治疗
瘤、岩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及生物治疗等各种方法,应根其性质、病程和全身状态而选择。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岩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应调动中西医各种有效方法采取综合治疗,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在治疗岩病时应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扶正与祛邪相统一。扶正,即扶正固本,培育正气,是治疗岩病的重要法则。祛邪,即消除岩毒,使局部气血阴阳恢复平和。除内服药外,手术切除、外治用药、物理治疗等也属于祛邪疗法范畴。认识扶正与祛邪的辩证关系,是治疗岩病的临床思维基础。根据病情的虚实而定攻补,应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如岩病早期,正气未衰,治疗应重在祛邪,但不可伤正;中期岩肿耗精伤气,正虚邪实或邪正相持,治以攻补兼施,祛邪兼扶正;晚期正气已衰,不任攻伐或远处转移而不宜攻伐,治以扶正调理为主,或少佐祛邪。总之,重视内因——正气的作用,培育人体内自身的抗岩修复能力应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是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岩病早期虽以局部症状体征为主,但这是全身整体病变的局部表现。同样,全身病变的进退也能影响局部的治疗效果。故在辨证治疗时必须重视全身状况,同时也要仔细观察局部的变化。同时,中医外科临床所治疗的肿瘤与内科有别,就诊者以术后患者为多见。无论其肿瘤病灶位于体表或体腔,都存在一个局部解剖结构改变的问题。结构改变必然导致生理功能的改变,而中医的证恰是功能态的抽象。因此,在辨证治疗瘤、岩疾病时应重视术后局部解剖的结构性变化对于全身功能态的影响。
三是标本缓急相兼顾。对岩病治以扶正祛邪,以缓解甚至临床治愈疾病为目的,是谓治其本;若在病程中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发热、出血、疼痛等使患者痛苦加重或危及生命时,则应及时对症处理,是谓急则治其标;待标症缓解后,再治其原发病,是谓缓则治其本。由于岩病患者常出现标本缓急等错综复杂的情况,故应抓住其主要矛盾,充分兼顾,全面考虑。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 内治法:下述为辨证分型的常用治法,临证时尚须根据个体之不同,重视扶正基础上的祛邪解毒。
- 气郁痰凝证:治宜理气化痰,解毒散结。方用开郁散合通气散坚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陈皮、青皮、香附、枳壳、枳实、柴胡、橘核、郁金、厚朴、浙贝母、法半夏、僵蚕、白芥子、胆南星、夏枯草等。
- 寒痰凝结证:治宜温经化痰,解毒散结。方用阳和汤合万灵丹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白芥子、细辛、肉桂、乌药、全蝎、川贝母、姜半夏、乳香、没药、橘核、香附等。
- 气滞血瘀证:治宜软坚化瘀,解毒散结。方用散肿溃坚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尾、柴胡、大黄(酒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枳壳、槟榔、三棱、莪术、木香、瓜蒌、连翘、土鳖虫、乳香、没药、鬼箭羽等。
- 毒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方用黄连解毒汤合当归芦荟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当归、芦荟、龙胆草、大黄、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浙贝母、金银花、紫花地丁、夏枯草等。
- 正虚邪实证:治宜益气养血,解毒散结。方用保元汤合散肿溃坚汤加减。常用药物有太子参、西洋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沙参、麦冬、何首乌、黄精、菟丝子、仙灵脾、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
- 外治法
- 可辨证选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金黄膏、阳毒内消散、阴毒内消散、桂麝散、红灵丹等外敷。
- 紫金锭、小金丸、蟾酥丸、新癀片等可分别研末,以茶水调涂肿块部位。
- 脓腐未尽之溃疡面可选用红升丹、生肌玉红膏等;腐肉已尽可用生肌白玉膏。
- 其他疗法
- 手术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
- 激光与冷冻治疗:主要运用于部分良性肿瘤。
- 放疗和化疗:适用于恶性肿瘤,酌情选用。
预防与调护
- 保护与改善环境,有效防止污染,避免接触毒性物质。
- 对于肿块及溃疡要及时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保持心情舒畅,切忌七情过度。
- 科学饮食,加强营养,杜绝不良嗜好。
- 适度锻炼,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