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尿、男性生殖系统包括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男性生殖系统(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阴囊、阴茎等)及两者的同一通道即尿道。泌尿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溺窍;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精窍。精、溺二窍由肾所主,但与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亦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证治汇补》曰:“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由此可见,精与溺的生成和排泄均与五脏六腑有关。其功能如此,其形态(即前阴各部)亦与脏腑相关,《外科真诠》划分为: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病因病理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的发生,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以下仅简述有关脏腑功能失调后所致的病理变化。

  • :心为君主之官,为君火,主血脉而藏神,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易受火邪扰动。心火亢盛,移热小肠,表现为心烦舌糜,小便短赤,发为热淋;心主血脉,如心火亢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下出阴窍,则为血淋、尿血;肾精需心火温煦,若心火下劫,肾水妄动,或心火亢旺,肾水不济,心肾不交,可出现精浊、血精等。
  • :肝藏血,主疏泄,又主筋,筋得其养乃能运动有力,玉茎为宗筋所聚,若肝郁疏泄失职,筋失其养,可发生阳痿;气郁化火,肝火亢盛,灼伤肾水而使肝木失养,疏泄失司,精窍之道被阻而致不能射精。肝脉络阴器,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水液不行,湿热浊精阻于肝经,可致子痈、囊痈、水疝、癃闭等。
  •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各脏腑器官,致使其功能失调,表现在泌尿生殖方面为遗尿、遗精、阳痿、不育等。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积聚外肾,可形成水疝;湿聚成痰,滞于阴茎,则发为阴茎痰核;蓄于膀胱,则为癃闭。脾虚不摄,水精下流,则发为尿浊;脾不统血,可致血尿。
  •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为水之上源,使水道通调而下行膀胱。若肺失宣降,影响水液代谢,水道不利,可发生癃闭。肺气虚弱,不能制下,可发生小便失禁或遗尿。
  • :肾藏精,主生殖,为水之下源,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二阴。肾精亏损,阴虚生内热,热扰精室,可致遗精、早泄;相火下移膀胱,可发为热淋、血淋;火扰精室可发为精浊,灼伤血络可出现血精、尿血;灼津为痰,聚于前阴,发为阴茎痰核或子痰;肾阳不足,精关不固,可致白浊、遗精、早泄;肾精亏虚,可引起不育;阳虚宗筋痿而不用,可发生阳痿;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开合失常,可引起癃闭、尿失禁等。故精、溺二窍之生理病理与肾和膀胱关系最为密切。
辨证论治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种类较多,证候表现有异有同。仅将其常见证型及治法归纳于下。

  • 湿热下注证:湿热邪毒下注,蕴结二窍,则变生诸疾。本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茎中热痛,尿液黄赤,血淋,白浊,阴囊红肿热痛,附睾、睾丸肿痛,囊内积液,外阴多汗味臊等。

治法为清利湿热。溺窍异常多为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导赤散等加减;精窍异常多为脾肾湿热,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气血瘀滞证:多见于病久之后,主要表现为睾丸硬结,少腹、会阴、睾丸胀痛或刺痛,排尿困难或闭塞不通,或尿有血块等。

治法为行气活血。气滞为主者,用橘核丸、枸橘汤加减;血瘀为主者,用代抵当丸、活血散瘀汤加减。

  • 浊痰凝结证:浊痰结于前阴,表现为附睾慢性肿块或阴茎结节,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若浊痰化热,局部可发红发热,伴有疼痛,或化脓破溃;浊痰滞于溺窍,可出现排尿淋沥不畅,尿线变细;浊痰阻于精窍,可不射精。

治法为化痰散结。寒痰凝结者,当温阳化痰散结,用阳和汤、橘核丸、化坚二陈丸加减;浊痰化热者,当清热化痰散结,用消核丸加减;精窍痰凝者,当通窍化痰散结,用苍附导痰汤加减。

  • 肾阴不足证:肾阴不足,相火偏亢,常表现为腰膝酸痛,头目眩晕,盗汗失眠,五心烦热,血精,精浊等。

治法为滋补肾阴,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 肾阳虚衰证:肾阳不足,气化失司,常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阳痿不举,精冷不育等。

治法为温补肾阳,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等。

另外,尚有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心火炽盛、肺失宣降、寒湿凝聚、肝郁气滞、心肾不交等证。